桑叶既是一味中药,也可做食材。

在中药里,桑叶能辛凉解表,治疗外感咳嗽,甚至在治疗风燥咳嗽和阴虚肺燥咳嗽时,也会经常用到桑叶。

桑叶的药性特别平和,几乎无人不可用桑叶。

比如,可采摘新鲜桑叶,或洗净直接嚼食,或泡水饮用,或与其它中药配伍使用,都有平肺热、解表邪的作用。

除此之外,桑叶还有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疏散风热的功效,还能治疗糖尿病、风热感冒、肝火上炎等病症。

临床所用的桑叶,往往是经过霜的,叫冬桑叶。其实,新鲜而未经霜的桑叶亦是一味良药。

张锡纯制安神宁嗽丸,“治肺郁痰火及肺虚热作嗽,兼治肺结核。”其方中即用嫩桑叶,而不用霜桑叶。

张氏认为,“桑得土之精气而生,故长于理肺家之病,以土生金之义也。至其叶凉而宣通,最解肺中风热,其能散可知。

又善固气化,治崩带脱肛,其能敛可知。敛而且散之妙用,于肺脏闟辟之机,尤投合也。”

我却认为,桑得木之精气而生,其长于理肺家病,在于木能疏泄,木主升发。

未经霜的鲜桑叶,其盛旺于春时,以之养蚕,蚕长的甚快,是蚕得桑叶之木性而能升发。推之,桑叶其性当偏温。

木通于风,风气百病,多与木相关,故桑叶当能祛风。

至于张氏认为桑叶能敛,概得霜气而后方能收敛,春时的桑叶当无收敛之性。

若平时咳嗽,无寒热,可用鲜桑叶数片,煎水代茶饮,其疗效不错,且药性平和,体质差的人饮用亦无妨。

再如小儿咳嗽,不管是否咽痛,有痰无痰,或有无鼻塞,都可用鲜桑叶、鲜枇杷叶,加白糖煎水服用,有止咳之功。

再来说说冬(霜)桑叶:

《本草经》记载,桑叶“除寒热、出汗”;

《本草纲目》记载,桑叶“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重庆堂随笔》记载,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湿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分析以上诸家论述,当皆指冬桑叶。因其性寒,有收敛之性,能清火,能敛汗,能泻热。

冬桑叶的功效甚多,课本上记述的是: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其实,冬桑叶能止汗,却不被临床重视。

冬桑叶能止自汗和盗汗。冬桑叶适量,研极细末,每次三克,日两次,温水或米汤冲服。其中,以米汤冲服效果更好。

《本草备要》记载一例病案:“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

分析其机理,明代大医缪希雍认为:“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

树之有叶,犹人之有肺,人以肺呼吸,植物即以叶呼吸。故说,叶通于肺。

肺主皮毛,叶亦通于皮毛。桑得木之气,木通于肝,主疏泄。又经霜之桑叶,得天地肃杀的金气,故能收敛。

所以说,冬桑叶能收敛外泄之木火。木火外泄,汗液亦泄,故冬桑叶兼可止汗。

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妙,物性如此,非关成分。

临床治疗汗症,除单独用冬桑叶研细末冲服外,亦常在辨证方的基础上,加冬桑叶十余克。不管是自汗还是盗汗,冬桑叶皆效。

清代医家陈士铎擅长应用冬桑叶来止汗,还创制了多个止汗的药方。

如阴虛火旺证的补阴止汗汤、胃火炽盛证的收汗丹、劳思过度的滋心汤,均在配方中加入冬桑叶10至14片。

他创制的敛汗汤(黄芪、冬桑叶、麦冬、五味子),至今仍是临床上治虚劳盗汗的常用方。

此方用冬桑叶配五味子,认为能散能收,能清能补,是治阴虚汗出之绝妙配伍。

今时的研究发现,桑叶有抗凝血、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抗病毒、抑菌抗炎、抗肿瘤、抗疲劳、抗衰老、抗丝虫病、抗溃疡、解痉、润肠通便、减肥、改善肠功能等效果——其功效可谓广矣。

“秋燥”会使得人体表面没有足够的津液滋养,因此人在这个时节容易觉得口鼻干燥。

而“火上浇油”的是,一旦“燥”和“热”融合到一起,火热会消耗津液,使得局部的燥热翻倍。

这时的燥热往往都在表面,因此顺着体表向外疏散是最好的办法。就像衣服表面沾了灰,吹一吹扇一扇,很快就能清理干净。

质地轻扬的桑叶就像一把小扇子,能够把体表的热往外透,加快邪气的疏散;

同时它又是一味性凉的解表药,凉能降能润,能减少津液的消耗,因此又能清燥。

怪不得在古书中桑叶被称为神仙叶。

END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maoagm.com/bbgm/1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