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挂号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211002.html

随着天气逐渐的变热,夏季也将要到来了。今天和大家就一起探讨下所谓的“冬病夏治”原理以及优势是什么!

一、“冬病”多为虚寒性体质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

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袜子才觉得舒服。

二、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

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

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会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症状。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三、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积寒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

01“内用温热”——服用偏温热的饮食

有人觉得,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躁。不错,关键是服温热也有个正确的服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

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

02“外散风寒”——发汗排除体内寒邪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好方法。

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

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

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

四、冬病夏治应对良策

以上说的,似乎与冬病夏治无关,其实不然,告诉您寒邪出入之机理,您才会有长久应对之策略。下面说得再具体些:

01感觉肚子凉,脾胃虚寒

如果感觉肚子凉,夏天也爱吃热的,又怕风怕冷的人,那就灸中脘、关元等,很有效。

02后背发凉,怕风

可以多灸灸背部。从颈椎到尾骨这段距离,贯穿着总管一身阳气的督脉。古人称之为“阳脉之海”。脉如其名,汇聚了全身经脉的阳气,并把这些阳气输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的肌肤腠理之处,发挥温煦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

排出身体的寒气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虚寒是一种体质,是胎里带来的,如果我们按照先天的生长惯性而不去改变它,那它就会像一株本来倾斜的树苗,继续往偏曲的方向生长。

所谓“治未病之病”,就是要从先天体质入手,纠正阴阳之偏。“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03“冰包火”,外寒不解,内热直上

有人说,虽然虚寒怕冷,但是一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上火,脸上起疱,牙龈肿痛,必须马上再吃祛火的药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表寒过重,虽吃热药,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内热直上头面所造成的。外寒就是膀胱经之寒,只要在后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火有去处,发向后背去御寒,不再往头面上跑了。

对于「上热下寒」体质的虚浮之火来说,需要用合理的方法把它引到应该去的地方,同时依靠外力驱散积聚在身体下部的寒邪,那么艾灸就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了。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艾灸需求请按以下方式咨询

舒艾堂专业调理:

落枕、肩周炎、脖子酸胀疼痛等颈椎病;头疼偏头疼;感冒咳嗽;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哮喘;口腔溃疡,唇炎(嘴角反复长疱),反复长痘;腹胀腹泻等肠胃病;乳腺增生、囊肿,乳腺炎;宫寒,月经量少,月经提前或推后,有血块,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颈炎,白带多等妇科类疾病;腰酸腿疼,尿急尿频,男性不举等;不孕不育、备孕、产后调理;痛风、风湿、类风湿;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青春期、更年期抑郁,腿脚沉重,犯困、失眠、记忆力下降等亚健康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maoagm.com/bbgm/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