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气温多变,儿童感冒用药需注意
儿童感冒如何用药? 冬春季节交替,乍暖还寒 儿童身体抵抗力差最容易感冒 感冒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即急性鼻咽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个最常见类型,多由鼻病毒(30%~50%),冠状病毒(10%~15%)、呼吸道合胞病毒(5%)、副流感病毒(5%)、腺病毒(<5%)等所致。症状以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咽喉痛这类的鼻咽部症状为主。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主要有甲、乙型流感病毒。主要症状有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严重还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近日,全国各地甲流高发 甲流就是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 普通感冒和流感都是自限性疾病,普通感冒一般5~7天自行痊愈,流感平均1~2周症状完全消失。 得了感冒要多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保持鼻、咽及口腔卫生,药物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 一、对症治疗药物分类 1、减充血剂 伪麻黄碱是儿科最常用的鼻减充血剂,能使肿胀的鼻黏膜血管收缩,以减轻鼻充血,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减充血剂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d,长期使用减充血剂有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和鼻黏膜充血反弹。 2、抗组胺药 第1代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小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消除或减轻感冒患者的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尚具有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少鼻咽分泌物、减轻咳嗽症状。因此,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及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通常作为经典复方制剂被推荐用于感冒早期的对症用药。 3、解热镇痛药 该类药物品种较多,儿童国内外只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缓解感冒患者的发热、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 发烧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退烧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不适症状。如果肛温≥39℃(口温≥38.5℃,腋温≥38.2℃)或因为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就可以使用药物退热。这两种退烧药不可同时服用,需要时服用一种即可,一般1天不超过4次,最短间隔不能少于4小时。 4、镇咳药与祛痰药 镇咳与祛痰是互相矛盾的,咳嗽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如果患者痰液较多则不宜使用镇咳药。痰多粘稠不易咳出引起咳嗽,可以对症选用化痰药,如氨溴索、愈创木酚甘油醚或者乙酰半胱氨酸等。 儿童禁用具有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如可待因及含可待因的复方制剂, 二、是否要使用抗菌药物 过多使用甚至滥用抗菌药物是感冒治疗的误区,70%~80%的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有作用,对病毒无效。为避免细菌耐药及抗菌药物滥用,无细菌感染依据者,不能以预防为目的而使用抗菌药物,只有感冒合并或者继发了细菌感染时,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三、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奥司他韦的适应症为甲型和乙型流感,对普通感冒病毒无效。如果孩子患有甲流或乙流,一定要及时就医,尽快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奥司他韦,最好在出现症状48小时内给药,如果超出48小时给药,仍然能从治疗中获益,这一点尤其对于重症儿童意义更大。 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可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四、合理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有的家长认为吃中药不良反应小,可以放心服用。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不能绝对的说中药不良反应就比西药小,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感冒有风热型、风寒型、内伤型等,只有选择符合适应症的药物,才能把不良反应降到最小。 五、避免含有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很多感冒药都是复方制剂,有些家长同时给患儿服用2种以上的复方感冒药,这会导致有些药物的重复使用、超剂量用药,不但不能缩短病程,反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隐患。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重复用药。 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孩子体温下降后,精神仍然很差。 ●有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孩子有其他任何超出家长生活常识的表现,如抽搐、脸色异常、有出血点或大片的红斑等。 ●有重症流感的危险因素,如年龄特别小、精神状态差、疑似并发症等情况。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年)》 2、《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 3、《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 来源:医院 编辑:陈燕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maoagm.com/bbgm/14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冰点一位医生种下117只耳朵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