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rdq
肖相如按:今天继续学习葛根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和小青龙汤加石膏汤。 1葛根汤《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辨证要点: 1、有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表实证; 2、项背拘急,疼痛,为葛根汤证的特异性表现; 3、常见下利,多为水样便,伴或不伴呕吐,西医所谓肠胃型感冒,多为葛根汤证; 4、无表证而项背强痛者,葛根汤也有应用机会; 5、葛根汤证有津伤的病机存在。表证兼见口燥渴,或舌红有裂纹,或舌苔白而少津者,常为葛根汤证。 病例五 张某某,女,45岁。初诊:年6月10日。 患者昨日随工作队下乡,晚上回家后即腹泻不止。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8.6℃,恶寒,全身肌肉疼痛,无汗,下利日数十行,为水样便,伴干呕,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太阳与阳明合病。 予葛根加半夏汤:葛根3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车前子1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3剂 服一剂热退,三剂呕止泻停。 讨论: 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伤寒表实证,下利为表邪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呕为胃气上逆。 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用葛根加半夏汤,外散表寒,兼升津止利,降逆止呕;加车前子利湿止泻。 病例六 宋某,女,2岁。初诊:年1月29日。 发热一天,体温39.3℃,伴呕吐,食欲不振,无汗,舌淡苔白腻,脉浮。 太阳与阳明合病。 葛根加半夏汤加味:葛根10克麻黄5克桂枝5克白芍5克炙甘草3克半夏5克焦楂6克炒莱菔子6克神曲6克生姜2片大枣2枚 3剂。 二诊:年2月1日,体温37.2℃,精神转好,已不呕,口臭,舌略红苔腻。 保和丸:焦楂6克神曲6克陈皮5克半夏5克茯苓5克连翘5克炒莱菔子6克 三剂,愈。 讨论: 发热,无汗,脉浮为寒邪在表,呕为邪气内迫阳明,胃气上逆,食欲不振,苔白腻为食积内停,故用葛根汤解表,加半夏降逆止呕,焦楂、炒莱菔子、神曲消食。 二诊汗出热退,口臭,舌略红苔腻,为食积化热,表解里未和,用保和丸化积清热而愈。 病例七 李某,男,21岁。初诊:年2月15日。 发热一天,体温38.6℃,伴恶寒,身痛,无汗,口渴,咽干,咽痛,舌略红,苔白,脉浮紧。 葛根汤加味:葛根3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花粉15克连翘15克板兰根3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二剂。 二诊:年2月16日。 上方服一剂,汗出热退,口干咽痛均愈。因鼻炎就诊,止后服,用他药治鼻炎。 讨论: 此案外证似大青龙,但咽干口燥,有津伤的病机存在,故不选大青龙,避其辛燥,而选葛根汤加花粉,散寒解表,生津止渴;咽痛,加连翘、板兰根,清热解毒利咽。 此为葛根汤又一活用法。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表实而无项背强痛及下利也可使用。为一温和的发散剂,常用于较麻黄汤证轻,较桂枝汤证重的表证,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初起,颈腰椎间盘膨出等病,均有应用机会。 太阳伤寒,兼见项背痛,或下利,为葛根汤的经典适应症。 太阳伤寒,而见津伤内燥者,用葛根汤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用本方加减治疗有良效。 2桂枝汤《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辨证要点: 1、常见于体质虚弱,尤其是脾胃虚弱,平日易出汗的人; 2、发热不重,恶寒也较麻黄汤证轻; 3、汗出为桂枝汤证的特征性表现; 4、舌淡苔薄白,脉浮缓。 病例八 张某,女,45岁。初诊:年6月25日。 昨日下乡,烈日下劳作后,即汗出不止。昨晚回家后,开始发热。 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7.8℃,汗出湿衣,恶寒,咳嗽,咽痒,咯少量白痰,全身无力,精神差,舌淡苔白,脉浮缓。 虽在夏日,但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太阳中风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川朴15克桔梗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3剂 服一剂热退,汗出减少,三剂诸证皆愈。 病例九 刘某,男,61岁。初诊:年1月15日。 2型糖尿病史二十余年,身体赢瘦。半月前感冒,自服药治疗,至今不愈。 就诊时见:自汗,怕冷,全身肌肉疼痛,体温正常,乏力,精神差,舌淡苔白,脉沉弱。 予桂枝新加汤:桂枝10克白芍15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三剂,愈。 讨论: 病例八为一中年女姓,发病在夏日。由烈日下劳作而发,但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不断,脉浮缓。 审证求因,仍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太阳中风证,咳嗽,少量白痰,为邪在肌表,肺气不宣,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表散寒,宣肺止咳而愈。 病例九为一老年男性,长期患病,身体羸瘦。感冒后迁延不愈,除了见到恶寒、自汗、脉弱等太阳中风的症状外,突出的表现是全身肌肉疼痛,神倦乏力,脉沉而弱。 《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故用桂枝新加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养血。太阳中风,不论已汗、未汗,身体疼痛表现突出者,常为本方适应症。 在跟随肖老师学《伤寒论》之前,我很少用桂枝汤,错误地认为桂枝汤药简力薄,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而更愿意选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后世时方。 病例八是我第一次用桂枝汤治外感病。该病例效如桴鼓,改变了我的看法。 后来,又对该方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思考,逐渐理解了调和营卫的本质是补脾胃,应用也就多了起来。 现在应用较多的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柴胡桂枝汤等方,均与对该方的认识和理解有关。 桂枝汤证常在夏季出现,且多见于一些平时缺少锻炼、身体较弱的女性。可能与夏季炎热,汗多肌疏,又多贪凉饮冷等有关。 3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 辨证要点: 1、外见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 2、内有寒饮:咳嗽、气喘、痰多稀白; 3、小青龙汤有良好的温肺化饮之功,无表证而见咳喘,痰多而清稀等寒饮内停的证候,也可使用; 4、饮郁有热,而见烦躁或口干,咽燥,甚则咽痛、舌红等内热之候,当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病例十 王某某,男,3岁。初诊:年12月14日。 咳嗽一天。 就诊时见:咳嗽,气喘,流清涕,喉中痰鸣,无汗,舌淡苔白,脉浮。外受寒邪,内有痰饮。 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桂枝6克白芍6克麻黄6克干姜5克细辛2克半夏5克五味子5克炙甘草5克杏仁6克苏子6克炒莱菔子5克 三剂。 二诊:年12月17日。 咳喘均止,喉中有痰,不易咯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3剂,愈。 病例十一 宋某,男,6岁。初诊:年1月2日。 发热,体温39℃,怕冷,咳嗽,唾白色痰,咽痛,舌淡薄白,脉浮。 外寒内饮,挟郁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味:桂枝6克白芍6克麻黄6克干姜5克细辛2克半夏5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5克生石膏15克板蓝根10克 服三剂,愈。 病例十二 李某某,女,54岁。初诊:年6月9日。 过敏性鼻炎病史半年。近一周来咳嗽、气喘,痰白清稀,鼻痒,流涕,口干苦,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饮邪郁肺。 小青龙汤加味:桂枝10克白芍10克麻黄10克干姜10克细辛6克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苏子15克黄芩10克 五剂。 二诊:年6月14日。 咳嗽、气喘愈。鼻痒,时流清涕,便溏,平时易感冒,常有胃酸,舌淡苔白,脉沉细。 予参芪地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味:西洋参10克黄芪30克生地3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云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白术10克防风5克桔梗10克薄荷10克蝉衣10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吴茱萸2克 5剂 后以上方加减服用十剂,年6月28日,患者四诊时,过敏性鼻炎也愈。 讨论: 小青龙汤外散寒邪,内蠲水饮,为治疗外寒内饮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白清稀之证的常用方。 例十为典型的小青龙汤证,流清涕,脉浮为寒邪在表,咳喘为水饮内停,肺失宣降,用小青龙汤加杏仁、苏子,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降气止咳而愈。 例十一除了典型的外寒内饮证外,有咽痛,为挟有郁热,故加石膏清热,板蓝根解毒利咽止痛。 例十二并无明显外感,仅见肺寒饮停,咳喘痰稀,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因有口干苦,故加黄芩清热。后以参芪地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味,补肾固表通窍,治疗过敏性鼻炎,也获痊愈。 小青龙汤证与大青龙汤证均属表里同病,但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里热,表寒重而里热轻,以无汗、烦躁为主症;小青龙汤是表寒里饮,无表寒也可使用,以无汗、咳喘为主症。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证均为表寒里热,但大青龙汤以发表为主,兼清郁热,重在解表; 小青龙加石膏汤表里同治,兼清郁热,重在温肺化饮,无表证也可使用,临证时宜区别使用。 4小柴胡汤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maoagm.com/bbgmks/11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运动神经元病怎么治疗,能活多久
- 下一篇文章: 一岁医院诊断胃肠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