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戏精猪精后,杠精又火了送你
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 https://m.39.net/disease/a_c2upesj.html 继戏精、猪精、人精后,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杠精。 何为杠精? 就是这样一种人:热衷于抬杠,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好他非得说不好,不管你说什么,他总是能变着花样给你杠回去。 比如,有人推荐:“某某书很流行,值得一看。”杠精的回答就是:“流行的东西就好吗?你怎么不说流行性感冒?” 上学的时候忘了让家长签字、忘了带课本,都会被老师质问:“为什么没有带课本?”学生说:“忘了。”老师说:“你怎么没忘了吃饭?没忘了睡觉?” 有人针对“读书无用论”说:“年轻人还是应该接受高等教育!”杠精则回答:“不见得吧,我家邻居的七大姑的八大姨的外甥女就没上大学,现在不也过得挺好?” 或是当你说:“抽烟有害健康。”杠精则会说:“也未必啊,张学良抽烟活到一百多岁嘛。” 遇到杠精怎么办? 必须得对症下药。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怼不赢我们就直接无视好了。 不过,要是你真的想和杠精怼一怼,那下图收好不谢,尽情怼回去。 杠精之所以讨厌,是因为习惯性的反驳,不喜欢认同别人、称赞别人、鼓励别人。 许多家长在后台跟源源说“孩子不听话,和他说什么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应该怎么办”,其实很可能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你们的沟通存在一种“杠精式淤堵”。 ——妈,这题咋做? ——这么简单的题还好意思问? 上课干啥了?脑袋落家了? ——爸,我橡皮丢了 ——你咋不把自己丢了? ——我想买本课外书 ——课内书还没看明白呢,还看课外书? ——我想玩会儿奥特曼。 ——写完作业再玩 ——我写完了 ——再检查一遍…… ——妈,我数学考了99。 ——小明咋考呢?你咋就丢一分呢? ——妈,我这次考。 ——有啥好美的,这不你应该的吗? ——让你小心点听见没? ——听见啦? ——听见了还撒一地? ——没听见。 ——我说话你怎么从来不好好听呢? ——我要吃雪糕。 ——吃完饭再吃。 ——(饭后)我要吃雪糕。 ——刚吃完饭别吃凉的。 ——我今天想穿白衬衫。 ——天天搞那么脏,还穿白衬衫? ——我今天穿黑T恤 ——小小滴孩儿穿啥黑的?穿亮点的! 这些话您小时候听过吗?您家孩子现在多大? 您是否也正在扮演上面这些家长的角色,不知不觉中说着小时候自己讨厌听到的话,正在变成那位多年前曾经让你内心无比憋屈却又无言反驳的“妈”或“爸”? 难道说话也能世袭传承?以此类推,孩子将来会不会也…… 我们再来说说什么是沟通,沟:本意为构筑管道;通:本意为顺畅。 良好的沟通是要听到对方想说的,说对方能理解的,最终达到彼此都能得到对方良性反馈的效果。 所以,沟通≠说话。听懂对方的意思,并用有品质的语言,让对方真正get到你想表达的意思,才叫沟通,否则可以称之为——“杠精式”淤堵。 为什么杠精模式会产生“淤堵”、达不到沟通的效果呢? 我们分析一下前面的例子: ——妈,这题咋做? ——这么简单的题还好意思问?上课干啥了?脑袋落家了? 家长想表达的信息: 孩子不会做题我很着急,并且非常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会做。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 我妈很生气,我不好…… 经过你的指导,孩子可能这道题会了,但是他的注意力可能在“如何让家长不要生气”上,而没有用在下次遇到这样的题我该怎样做的方面。所以这种表达方式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所以,请认真审视下我们平时的语言,究竟有多少真正达到了沟通的目的呢?你所表达的,是你的准确想法吗?对方接收到的,是你的真实本意吗? 那么该如何摆脱“杠精式”淤堵呢? 1 认真倾听 放下执念,好好地倾听,很多家长无法做到这点,甚至只是在选取和自己观点一样的内容来听、来印证自己的想法,并没有真正在想孩子到底想表达什么。 有效的沟通的第一步是要积极探询孩子想表达什么。明确孩子观点,不要打断孩子,鼓励孩子充分表达,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与积极的反馈,确认孩子所要表达的事实和意思。 你以为的他以为的其实是你以为的真的不一定是他以为的,甚至是经过你曲解的夹杂情绪之后主观化片面化的。 对待孩子,即便他错了,我们也要把他的话听完,这样才能找到根本的原因在哪,最后判断怎样可以真正帮到他。 2 客观表达 我们的语言不能准确表达出本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带有个人情绪。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观点可以最大程度地引起对方的重视并且被接受,所以我们更倾向于用夸张的说法,即使这种说法会伤害到对方。但是到最后,我们的表达可能只剩下情绪,真实的本意基本被遮盖,对方无法捕捉到。 指责、翻旧账,也是情绪化的表现,通常还与“你总是……”、“大笨蛋”、“脑子进水了”等发泄性语言打包一股脑甩给对方。这些方式均没有表达观点,而是先将责任统统推到对方身上。 有些人以为这样可以占尽先机,但事实却是招来对方同样的反馈。双方陷入互相指责、翻旧账的旋涡,结果多数是不欢而散,而问题依旧在那里。 记住,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如果你确实感到非常生气,可以表达:“我很生气”、“我很难过”,但不要人身攻击。 3 有技巧的说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很正常,生活中意见不同的情况很常见。但我们应该适当注意说话的技巧,更易于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让沟通更加顺畅。 先给对方的情绪或现状给与一定的接纳和肯定,更有助于沟通的推进。 “我知道你很生气,换了我也会的,让我们重新想想办法……” “嗯,你这样确实达到了……的效果,如果再……,会不会更完美?” 对事不对人。 “你的能力很强,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干扰了判断,我们一起研究研究……” 从给建议的角度提出,不持否定的态度。 “这件事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下怎么样?” 说话技巧还有很多,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风格,比如有些人非常善于用幽默来调节氛围,我们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4 教给孩子弥补比指责更有意义 比如: ——让你小心点听见没? ——听见了。 ——听见了还撒一地? ——没听见。 ——我说话你怎么从来不好好听呢? 当你气呼呼地擦着地板,孩子可能在你的指责中大哭一顿,也可能会跟你顶嘴,草草收场后也许你们很快就开始了其他活动。 洒水这件事情好像结束了,画上了句号,但并不圆满。除了消耗掉了孩子的“心理能量”,似乎没有其他。 如果,我们淡定地拿起两块抹布,并递给他一块“来,我们一起收拾干净”。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呢? 更清晰地看到自己造成的后果是→地脏了(更专注于事情本身) 失误也有方法补救→用抹布擦干净(以后也不会害怕失误、敢于尝试) 我有能力补救,我可以做到(发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失误了是必须要补救的(责任感、担当精神) 爸爸妈妈愿意和我一起,他们爱我(亲子情感连接更深)任何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类似事情不可避免地会反复出现,他可能会撕坏了书、弄坏了自行车……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积极引导中,孩子的自信心、敢于尝试的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等都在一次次螺旋上升积累。 成人的语言和处事方式,正在塑造孩子的思维方式。家长学会好的表达,孩子就会从我们身上学到逻辑思考、理性沟通。您的孩子不会变成未来的“杠精”家长,杠精戏码从此谢幕。 良性的沟通还可以改善我们与孩子、父母、爱人以及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轻松。 所以,做好自己,从好好说话开始。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maoagm.com/sjgmjn/12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巨头身体都存
- 下一篇文章: 经常头晕怎么办预防头晕的小妙招有哪些三